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物寄懷詩《蟬》:
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,。
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,。
煩君最相警,,我亦舉家清。
據(jù)史籍記載,,李商隱的曾祖父,、祖父及其父親都曾擔任官職,其父李嗣在他出生的時候,,任職獲嘉(今河南獲嘉)縣令,,詩人自己也曾擔任秘書省校書郎、秘書省正字,、縣尉等職,。李商隱的家族縱然不是簪纓世家,,也是數(shù)代為官,但李商隱在詩中感嘆自己“薄宦”卻不是無病呻吟,。
847年,,李商隱應(yīng)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,赴桂州(今廣西桂林)出任幕僚,。不到一年,,鄭亞被貶,李商隱也失去工作,,無奈只好返京另謀出路,。他向身居要職的故友令狐绹求助,遭到拒絕,,之后通過選官考試,,獲得盩厔(今陜西周至)縣尉一職。
839年,,李商隱就曾擔任弘農(nóng)(今河南靈寶)縣尉,。古人曾有“假以十年,何事不成”之語,,而李商隱這十年歷經(jīng)坎坷,,無所成就。詩人聽到棲息在樹枝上鳴叫的秋蟬,,聯(lián)想到自己的境遇,,不免傷懷,便寫下了《蟬》這首五律,。
與李商隱那些朦朧,、深奧的詩不同,這首詩明白曉暢,。前四句說蟬棲息在樹上,,風餐露宿,難以飽食,,卻還要費力鳴叫,,只是這叫聲未免是一廂情愿,沒有什么用處,。蟬鳴整夜,,到五更天才漸漸稀疏,蟬多希望有人能予以回應(yīng),,可是其棲居的樹只顧自己綠意盎然,。以無情來形容樹的綠,實在別開生面。然而蟬還是要鳴叫的,,正如詩人不肯丟棄自己的理想,,始終愿為國為民發(fā)聲。
后四句說自己的官職卑微,,像桃梗漂流不定,,故鄉(xiāng)田園早已雜草叢生。煩勞蟬的鳴叫使我得以自警,,我全家也如蟬一樣清貧,。雖然仕途不順,十年宦海沉浮,,依舊原地打轉(zhuǎn),,詩人卻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,愿如蟬一樣高風亮節(jié),。
李商隱在做鄭亞幕僚期間,,曾被派往昭州(今廣西平樂)任職,其間寫下了不少詩篇,,與當?shù)亟Y(jié)下一段難解之緣,。他寫下一首《高松》,首聯(lián)“高松出眾木,,伴我向天涯”,,借高松偉岸的身姿和幽獨不群的神態(tài),寄托詩人卓然特立的情操,,他相信遲早有一天,,“有風傳雅韻,無雪試幽姿”,,高松會為人欣賞,,自己的才華會為人賞識。
李商隱雖仕途坎坷,,卻始終懷有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,。任職弘農(nóng)縣尉期間,他仁愛施政,,更是敢冒得罪上司的風險,,替受冤死囚減刑,得到了當?shù)匕傩諓鄞?。詩人在現(xiàn)實中難有施展才華之地,,他便將自己憂國憂民、淡泊明志,、清正廉潔的追求寫入了詩篇中,有“安危須共主君憂”的愛國思想,有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,成由勤儉破由奢”的廉政警示,,更有“桃李盛時雖寂寞,雪霜多后始青蔥”的傲然高潔……這些詩句不僅豐富了唐代詩歌藝術(shù),,也成就了詩人的千古美名,。
詩言志,看到常見的景物卻生發(fā)出獨特的感受,,也許心志高潔之人才能如此,。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“不知腐鼠成滋味,猜意鹓雛竟未休”,,世人竟然以腐鼠為美食,,卻對志向高遠的鹓雛多有猜忌。一個人只有在內(nèi)心中舍棄“腐鼠”而追求“鹓雛”,,才能在變幻無常的世事中,,安靜欣賞明月清風。(作者:朱艷峰)
中共明光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明光市監(jiān)察委員會 版權(quán)所有 皖I(lǐng)CP備19006956號
地址:安徽省明光市政務(wù)中心大樓12樓 電話:0550-8022722 投稿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技術(shù)支持:龍訊科技